银行收费积极 金融服务水平该如何提高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佚名

 

  4月初关于收取提前还贷违约金争论的尘埃尚未落定,近日又传出建行深圳市分行对小额存款账户采取降息、收管理费的消息。一眼便知,小额储户在银行里的钱将会入不敷出,越来越少。

 

  对此,银行方面普遍认为收费理由充分,合情合理。政策依据可以在央行和银监会此前出台的条例中找到,目的是提高银行金融资源的运作效率。另外,银行再次拿出了国际惯例这个法宝,并据此指出收费乃大势所趋。

 

  其实,更直接的参照系来自内地的外资银行。比如,2002年3月,花旗银行最早在中国境内宣布,对余额在5000美元以内的存款账户每月收取6美元或50元人民币。2004年底,花旗银行更是将收取管理费的存款限额提高到了1万美元。

 

  支持收费的人问,人们对花旗银行此举没有任何质疑,但为什么一到中资银行,就反对声一片?

 

  这个问题问得好!

 

  显然,把公众的不满归咎于少见多怪或不通情理是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那么为什么国际惯例再次水土不服?笔者认为,关键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引进的国际惯例不仅是增加收费。国际惯例其实很多,眼下人们有理由怀疑银行是在凭着自身喜好有选择地引进。从这点来说,国际惯例引进的太少,而不是太多。

 

  理由是,国有商业银行收费向外资看齐的同时,更应该在服务和监管方面向国际看齐。近年来,ATM机跨行提现收费2元、借记卡年费收取10元……如今又对存款账户开刀,这意味着,尝到收费甜头的银行对收费领域再一次拓展。不可否认,这些收费都是国外经验,但收费的背后应该是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这也是国际惯例。实际上,国外银行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20%,而向客户提供承兑、个人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却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国内银行一再通过收费来创造效益,为什么不从自身的服务与市场开拓等方面挖掘潜力,看齐国外同行呢?

 

  再者,国际银行业惯例的真正核心在于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会计标准、内部控制、业绩考核等制度架构。近来银行部门事件频发,动辄亏空数亿元,使得内部管理漏洞暴露无遗。因此,这些方面才是国有银行最应该花心思的地方。只要在管理上跟上国际惯例,对效益的改进将远远大于增加收费的效果。

 

  此番银行收费的理由是用市场价格手段清理低效账户和无效卡。然而,不少人认为,存在许多小账号和休眠卡的责任主要在于银行服务本身。我们还记得,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国有银行为了抢占市场,掀起发卡大战,工资卡、奖金卡、医药卡……一个人手中最多的时候要20多张卡,而这些卡到如今则变成了无效卡。另外,按银行要求,许多交费需另开账户,有的账户仅是一次性的。但是,开户容易消户难,银行大多要求清户必须到原开户行,外地账户一时难消不说,单位给开的户有时压根儿不知道在哪里!

 

  而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一卡多功能一号多功能,把存取款、还贷、透支消费、转账、投资理财等内容都合并到一个账户之下。只要在这些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银行收取一定管理费,储户多少还是能找到心理平衡点的。

 

  最后要指出的是,如果建行是纯粹的商业机构,收费作为一个市场行为,也就不会引起诸多声讨。问题的根本正是在于很难说现在的国有银行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性质。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政府已经利用外汇储备向中、建、工三银行注资600亿美元,这可不是什么国际惯例;并且在配合宏观调控和向国企提供金融支持方面承担了很多的政策性功能。因此,我们要问,为什么一旦面对手无寸铁的公众,银行就板起了市场化的面孔呢?

 

  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引进的国际惯例不仅是增加收费。国际惯例其实很多,眼下人们有理由怀疑银行是在凭着自身喜好有选择地引进。从这点来说,国际惯例引进的太少,而不是太多。

 

 

慧乐客服务咨询编辑提供